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枣庄KTV招聘网 > 枣庄热点资讯 > 枣庄励志/美文 >  谕纪泽(《古文尚书》之伪读书宜求个明白)

谕纪泽(《古文尚书》之伪读书宜求个明白)

2022-06-22 07:12:42 发布 浏览 699 次

谕纪泽(《古文尚书》之伪,读书宜求个明白)

字谕纪泽儿:

接尔二十九、三十号两禀,得悉《书经注疏》①看《商书》已毕。《书经注疏》颇庸陋,不如《诗经》之该博。我朝儒者,如阎百诗、姚姬传诸公②,皆辨别《古文尚书》之伪,孔安国③之《传》亦伪作也。盖秦燔④书后,汉代伏生⑤所传,欧阳⑥及大小夏侯⑦所习,皆仅二十八篇,所谓《今文尚书》者也。厥后孔安国家有《古文尚书》,多十余篇,遭巫蛊之事⑧,未得立于学官,不传于世。厥后张霸有《尚书百两篇》⑨,亦不传于世。后汉贾逵、马、郑⑩作《古文尚书》注解,亦不传于世。至东晋梅赜始献《古文尚书》并孔安国传,自六朝、唐、宋以来承之,即今通行之本也。自吴才老及朱子、梅鼎祚、归震川,皆疑其为伪。至阎百诗遂专著一书以痛辨之,名曰《疏证》。自是辨之者数十家,人人皆称伪古文、伪孔氏也。《日知录》中略著其原委,王西庄、孙渊如、江艮庭三家皆详言之(《皇清经解》中皆有,江书不足观)。此亦《六经》中一大案,不可不知也。

接到你二十九、三十两日的来信,得知你已将《书经注疏》之中的《商书》看完了。《书经注疏》一书其实颇为平庸、浅陋,不如《诗经》广博。本朝的儒者,如阎百诗(阎若璩)、姚姬传(姚鼐)等先生,都曾辨明《古文尚书》为伪书,所谓孔安国的《尚书传》也是后人伪作。大概秦代焚书之后,汉代的伏生所传授的,欧阳以及大小夏侯所讲习的,都仅为二十八篇,这就是所谓的《今文尚书》了。后来孔安国的家中出现了《古文尚书》,多了十多篇,此时正好遭遇巫蛊事件,《古文尚书》没有被朝廷设立学官,所以不传于后世。再后来张霸又有《尚书百两篇》,也不传于后世。后汉的贾逵、马融、郑玄作有《古文尚书》的注解,也不传于后世。直到东晋的梅赜才开始献上《古文尚书》以及孔安国《尚书》传,自从六朝、唐、宋以来一直沿袭下来,这也就是如今的《尚书》通行本。自吴才老(吴棫)以及朱子、梅鼎祚、归震川(归有光)以来,都怀疑此《古文尚书》为伪书。直到阎百诗(阎若璩)方才专门著成一书来痛加辩驳,书名为《疏证》(《尚书古文疏证》)。自此以后辨析《古文尚书》的还有数十家,人人都称之伪古文、伪孔氏。《日知录》之中大略记述了其中的原委,王西庄(王鸣盛)、孙渊如(孙星衍)、江艮庭(江声)三家也都详细讨论过(《皇清经解》中这几种书都有,江声的书不太值得读)。这也是《六经》之中的一大公案,不可不知。《书经注疏》:又称《尚书正义》或《尚书注疏》。此书将《今文尚书》二十篇分为三十三篇,再加上梅赜的伪《古文尚书》二十五篇,合为五十八篇,并用伪孔安国《尚书传》,唐孔颖达等作疏,后来成为通行本,对科举等影响颇大。阎百诗:阎若璩,字百诗,号潜丘,山西太原人。清初著名考据学家。著有《尚书古文疏证》,辨析梅赜所献《古文尚书》及孔安国《尚书传》为伪作。孔安国:字子国,西汉人,孔子的第十世孙。武帝末年,鲁共王坏孔府旧宅,壁中得《古文尚书》,为蝌蚪文字。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并奉诏作传,定为五十八篇,此种《古文尚书》后来失传了。燔:焚烧,此处指秦始皇时的焚书事件。伏生:一作“伏胜”,字子贱,济南人。曾为秦博士。汉文帝时传《尚书》于晁错,此即《今文尚书》。欧阳:即欧阳容,字和伯,西汉千乘人。受《尚书》于伏生,其后人亦传《尚书》,此即西汉今文《尚书》欧阳学。大小夏侯:指西汉的今文《尚书》学者夏侯胜、夏侯建。巫蛊之事:孔安国将《古文尚书》献于朝廷时,恰逢巫蛊事件,汉武帝在盛怒之中,未将《古文尚书》列入学官,以至于后世不传。《阎尚书百两篇》:西汉成帝时东莱人张霸,将《今文尚书》分作数十篇,又以《左传》《书序》作为首尾,编写成一百零二篇。该书已佚。马、郑:马融与郑玄,东汉著名经学家。

梅赜(zé):字仲真,东晋汝南人。曾任豫章内史。传说得到孔安国之真本,便将《古文尚书》以及《尚书孔氏传》献于晋元帝,后被立为官学。

吴才老:即吴棫,南宋学者,著有《书裨传》等,最早辨伪《古文尚书》。梅鼎祚:字禹金,宣城人,明代文学家。归震川:即归有光,字熙甫,号震川,明代文学家。

王西庄:即王鸣盛,字凤喈,别字西庄,嘉定人。孙渊如:即孙星衍,字渊如,江苏阳湖人。江艮庭:即江声,字叔瀛,号艮庭,安徽休宁人。这三位都是清代学者。

曾纪泽读《尚书正义》之时,曾国藩便详细讲述《尚书》古、今文的源流,特别是伪《古文尚书》与伪孔安国《尚书传》。经学史的这一大公案,希望其子在读书的时候能够看得明白,并得其中滋味。如果父亲或老师在指导孩子读诸如《尚书》这样的经典时,如果能够介绍此种经典的源流,对于提升阅读的兴趣,以及更好地把握经典要义,都是极有助益的。

尔读书记性平常,此不足虑。所虑者,第一怕无恒;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,并未看得明白,此却是大病。若实看明白了,久之必得些滋味,寸心若有怡悦之境,则自略记得矣。尔不必求记,却宜求个明白。

你读书时记性平常,这点不必担心。真正要担心的是,第一怕没有恒心;第二怕随意用笔标点过一遍,却并未看得明白,这倒是大毛病。如果真正看明白了,时间长了必能体会到书中的一些滋味,如果内心还能有种怡悦的境界,那么自然就能大略记得书中的内容了。所以你不必去死记硬背,而应当读个明白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